台故宫推王羲之和上河图特展
台北故宫博物院2日推出“书中龙也——历代十七帖法书名品展”及“清明上河图特展”。
“书中龙也——历代十七帖法书名品展”邀请观众欣赏“书圣”王羲之晚年时致友人信札所集成的《十七帖》,这些信札书体以草书为主,用笔流畅,线条遒劲有力,姿态匀称优美,有“书中龙也”的美誉。本次选展院藏历代《十七帖》相关作品13组件,借以呈现此烜赫名帖的书法之美,以及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和递变。
《十七帖》因第一札起首写有“十七”二字而得名。原迹见于唐代,今已佚失不传,后人多借传世的临、摹、刻本及文献来勾勒原帖范式。
此次展出的《十七帖》为习书典范,敦煌出土的唐人临帖、北宋苏轼《临汉时帖》可见一端。元明之际,各种《十七帖》的通临本陆续出现,或为长卷或为册页,赵孟頫、董其昌、朱大有可为代表。另一方面,俞和放大字体及直幅书写的意识和举动,是《十七帖》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。明代中晚期,私家刻帖风气兴盛,郁冈斋帖本、余清斋帖本等《十七帖》在版本之流传上亦有可观之处。清人王澍的临写形神皆备,忠实而完整。乾隆帝临池用功,表现多元。刘墉则以泥金书写,装饰意味浓厚。民国以后又有新气象,谭延闿的恢弘气势,体现书家汲古求新的实践。
王羲之(303年-361年),字逸少,原籍琅邪临沂(今属山东),生长于江苏无锡,后迁居山阴(今浙江绍兴),中国东晋书法家,有“书圣”之称,后官拜右军将军,人称王右军。其书法师承卫夫人、钟繇。王羲之无真迹传世。著名的《兰亭集序》等帖,皆为后人临摹。
真正的一代大师!致敬!!
正值四月清明,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辟专室,推出“清明上河图特展”,将院藏8件《清明上河图》作品同时呈现于世人面前,让观众一同来领略明清两代画家诠释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多元面向。
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,是宋代风俗画的巨作,描绘北宋都城开封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。写实的表现手法和传奇性的流传过程,不仅凝聚鉴赏者和收藏家的目光,亦是艺术史学者关注与研究的课题。“清明上河学”俨然兴起。历代画家从不同的视角及风俗轨迹,或仿效,或复制,留存至今者难以估计,学者指称约莫百余卷,典藏于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,反映出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影响力。